钟松友:盏盏鱼灯寄深情

龙年春节,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人民会堂、景堂图书馆等地,都挂起了各式各样的新会鱼灯。象征着年年有余的新会鱼灯,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新会鱼灯历史悠久、制作精良,极具观赏性,2007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广泛流传于新会地区的纸扎工艺,新会鱼灯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人们做鱼灯、买鱼灯是为了祈求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出入平安、生活和美。

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说过:“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新会鱼灯的传承过程历经不少坎坷,曾一度陷入濒临失传的地步。为了拯救这一独具新会特色的制作技艺,新会当地人钟松友和丈夫李严已经坚持制作新会鱼灯30余年了。

钟松友年逾七旬,熟悉她的人都称她为“钟婆婆”。钟婆婆夫妻俩曾经开了一个小副食店,从事零售生意。后来,由于年龄、精力等原因,钟婆婆把店铺转交给孩子打理,自己则专注于新会鱼灯的制作。

近日,笔者来到钟婆婆的家中,看到她与丈夫正在制作鱼灯。她一边制作鱼灯,一边向我们介绍制作过程。“首先,我们要为削好的竹篾量尺寸,接着要用铁线连接鱼架的头、身、尾,制作整体框架。框架制作好后需要贴底纸,底纸贴好后再贴红纸。”钟婆婆介绍道。

小小的鱼灯,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繁琐讲究。“框架要扎得结实牢固,不能‘骨质疏松’;给‘鱼皮’上金粉时要小心细致,不能越出划定的界限,且要铺得处处均匀,不能厚薄不一;‘鱼皮’要贴得牢固,不能风一吹就随风脱落。”对于制作鱼灯,钟婆婆经验十足,“外面买的浆糊很稀,制作不了鱼灯。我们用的浆糊是用糯米粉和白醋煮成的,很牢固。虽然每一步工序做起来都不算太难,但十分考验功夫。”

钟婆婆从10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新会鱼灯。结婚后,她与丈夫一起制作新会鱼灯。丈夫负责扎鱼架,她负责糊‘鱼皮’,分工合作,其乐融融。

作为新会鱼灯的市级非遗传承人,让新会鱼灯制作技艺代代传承下去是钟婆婆的心愿。她不仅把这项手艺教给了儿女,平时也会接受邀请,到学校、文化馆教小朋友制作鱼灯,努力让新会鱼灯制作技艺被更多人了解。

当前,制作新会鱼灯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但钟婆婆仍然在坚守。在新会,市民在每年的节日期间能欣赏到精美的新会鱼灯展览,离不开像钟松友夫妇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制作新会鱼灯的民间手工艺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才能让这项非遗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新会区局(分公司)

原创文章,作者:阿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wangwenjuan.com/143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