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烟区,从建设之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成果的“春色满园”,用了7年时间;
一个产业,利用7年时间,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带动数以万计农民实现增收,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烟区是龙树河新烟区,产业是烟叶产业。
如果说,烟叶是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那么烟区就是基础中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发展逻辑,云南省鲁甸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龙树河新烟区的打造为契机,聚焦“一个管控、一个服务、一个融合”,通过土地流转、专业化服务、创新管理、转变组织生产方式等一系列举措,努力破解“在哪里种烟”“谁来种烟”“如何种烟”三个难题,在实现新烟区从“0”到“1”蝶变的同时,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蹚一条出路
——以土地流转为基础,破解“在哪里种烟”的问题
“4月下旬,龙树河新烟区已经全面完成移栽工作,烟农的积极性和配合度非常高!”鲁甸县局(分公司)茨院烟叶工作站副站长翟朝礼介绍。
谁能想到,就在7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那时龙树河流域几个乡镇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出现了土地闲置的状况。”鲁甸县政府烟草产业办公室主任翟汉忠介绍说。
当时,地方政府急需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业产业“入驻”,将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的同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鲁甸烟区出现了山区烟叶种植规模缩减并难以恢复、坝区连作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新烟区的开发是政府与烟草部门的“双向奔赴”,也是必然选择。
开发新烟区,土地流转是基础。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鲁甸县成立了政府牵头,国土、气象、农业、烟草等多部门、多层级联动的专班,制定出台基本烟田规划保护方案,根据“万担乡”“千亩村”“百亩片”产业布局,规划保护基本烟田14.5万亩,划定核心烟区12万亩,高位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开展。
与此同时,他们还制定土地流转实施方案,按照“县规划、乡统筹、村实施”及烟农自行协商模式开展土地流转,划片区限定土地租赁价格。
“从2017年开始,我们与村委会签订流转协议,初次签约时限为10年,每5年地租每亩增加200元,烟农以‘一年一付’的方式从我们这里取得土地经营权,最大限度保证烟叶用地的稳定性。”龙树烤烟合作社理事长蔡宗武介绍说。
以土地流转为核心,龙树河新烟区建设的根基得以夯实。
建一个模式
——以规模种植为主,破解“谁来种烟”的问题
“不同于一般职业烟农,新烟区的烟农基本都有百亩以上的种植面积。与其说他们是烟农,不如说他们是烟叶生产的‘组织者’之一。”鲁甸县局(分公司)烟叶管理科科长江志平介绍说。
记者随机采访的5户烟农,种植面积基本在120亩左右。
“这样的规模,管理成本会不会很高?烟农敢种吗?”记者忍不住发问。
“我们打造的这种模式就是走规模化效益之路,也是我们对破解‘谁来种烟’问题的一次探索。”在鲁甸县局(分公司)副经理袁坤看来,种植主体严重老龄化的情况下,规模效益更能吸引年轻人。
要实现规模化效益,让烟农有钱赚,就必须走精细化、专业化的路子。
“历史上,在龙树有3次规划建立烟区,但由于多种原因,均以失败告终。在这次龙树河新烟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一鼓作气,克服了重重困难。”袁坤说,当地烟农缺乏种植经验,技术不到位,人均种植面积又大,如果在管理上出现任何问题,都可能挫伤烟农种烟的积极性。
因此,龙树河新烟区创造性提出从发展完备的烟区引进种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以“老”带“新”。
烟农孟登雄就是引进人才中的一员。
2010年,为了就近照顾老人和孩子,在浙江打工的孟登雄回到老家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种起了十几亩烟叶。
2017年,技术娴熟的孟登雄被翟朝礼请到鲁甸县龙树镇新乐村示范种植烟叶,他的种烟面积一下增加到150多亩,当年种烟收益有十几万元。
2019年,随着新烟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烤房群和电力设施等配备齐全,孟登雄种烟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2020年,孟登雄在村里盖起了4层“小洋楼”,购买了大型拖拉机,并把家人接到新乐村,正式在当地安家落户。
……
在龙树河新烟区的70多户种烟户里,有一半左右都是类似孟登雄这种从外乡引入的“技术能手”,他们在提升当地烟叶种植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老带新”模式配套的是不断提升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育苗、机耕、烘烤、分级、运输、维修等6支专业化服务队伍,几乎涵盖烟叶生产的全部环节。”蔡宗武说,合作社还自主研发了一款名为“鲁烟助农服务”的App,所有专业化服务项目全部上线,烟农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专业化服务。
地优、人勤,提升的是烟叶内在品质,满足的是市场需求。作为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特色优质原料基地之一,鲁甸烟区始终坚持“以工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原料端市场化取向改革,在充分保障烟农利益的同时,持续满足工业需求,形成了农、工、商利益共同体。2024年,湖南中烟在鲁甸烟区新增茨院基地单元,收购计划5.06万担烟叶,调拨计划4万担。
谋一个未来
——以烟农增收为落脚点,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在龙树河新烟区,有一片2000亩连片的烟叶种植区域。每一年烟叶采收后,这片烟田都会被划成不同区域,用来种植大豆、绍菜、芥蓝、杭白菊等作物。
30岁的史连磊是龙树河新烟区里比较年轻的烟农,他的200多亩烟田就在这片综合体内。
史连磊告诉记者,每年烟叶采收前后,翟朝礼和烟站其他技术人员、合作社工作人员总会“准时到达”,指导他们轮种大豆等作物。今年已经是他发展多元产业的第三年了。
“每亩烟叶纯收入可以达到1500元左右,大豆市场价格好的情况下每亩也可以有800元左右的收益,这样算下来一年可以有30多万的收入!”史连磊笑着说道。
事实上,以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为契机,鲁甸县局(分公司)积极探索“烤烟+N”产业融合,通过探索种植芥蓝、萝卜、西瓜等来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基础设施利用率,进一步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增加综合收益,逐步实现以烟为主、多产业融合的可持续种植经营模式。
发展一片,带动一方。
“无论是新烟区的建设还是产业综合体的探索,其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烟农增收和地方发展。”袁坤说,几年时间里,他们通过“软”“硬”兼施,让新烟区的发展有了“底气”。
“软件”上,他们积极争取银行支持,每年帮助当地烟农争取各类农业贷款超过千万元,基本覆盖了生产成本,同时协调有关方面落实好保险补贴,保障烟农收入。
“硬件”上,他们通过申报行业内项目和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整合资金超过8000万元,用于新烟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龙树河新烟区已经建成育苗大棚4个、新能源密集式烤房340座、水窖150口、机耕路39.37公里……真正实现新烟区“高起点、高标准”,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租地、种烟、务工——在龙树河新烟区,依托烟叶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大量劳动力返乡,在稳定地方就业、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综合体务工的产业工人沈应芝给记者算了三笔账:第一笔,30亩土地每年转租合作社的租金有2.1万元;第二笔,在合作社季节性务工每天收入100元,一年3个月的时间就是9000元;第三笔,给村里的种烟户移栽、管理和采收烟叶,做帮工一年收入约有2万元。
同样,新乐村村民王忠贤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3年,种植200多亩烟叶的他,给工人发工资超过26万元。
对沈应芝和其他1000多名青壮劳动力而言,一个产业,让他们就近照顾亲人的同时也“留住了乡愁”。
虽然烟区建设已见成效,但昭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委深知,建成龙树河新烟区,只是发展路上的关键一步,未来他们将持续发挥龙树河新烟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全心全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继续探索多元产业发展,让产业发展成为烟农幸福生活的“稳定器”“助推器”。
原创文章,作者:阿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wangwenjuan.com/9028.html